初次看到沈祥胜老师,便使人不由自主地注意到他那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犀利而又透彻。那双眼睛使人一下就联想到他在2020年创作的《火种》这一作品,因为他的神光和画里那些青年的目光一样坚毅沉着。
2020年,6月12日,《火种》历时5个多月完成,六易其稿终成这幅宏伟的史诗作品。
画作主要讲述的是毛泽东结束在广州农讲所的工作后,倡议并创办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的故事。在《火种》这幅画上,人们可以近距离看到毛泽东同志专心讲学的姿态和来自五湖四海的不同身份的青年孜孜求学的面孔。除了讲述历史之外,《火种》中也饱含着创作者对教育的一种理解。
当询问沈教授关于这幅巨作的创作缘由时,他是这样表示的:“《火种》表达的是毛泽东和广大有志青年对于救国和实现民族复兴的展望,反映的是青年为了革命事业不惜牺牲自己的大无畏品质和精神。除了回顾革命先烈对历史做出的贡献,它的当代意义在于如何通过历史教育同学们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成功观。”除了知识、技能之外,沈教授强调教育的意义在于“立德树人”,要告诉同学为什么要充满动力去学习,把这个原因转换为信念。除此之外,他提出作为老师也要学会学习。教师不只是一种职业也是一种事业,要具有信念和理想,加强思想建设,在本职之外,更需要多多涉猎,学有所长,将更多来自实践中的经验和智慧教授给同学。沈教授的肺腑之言,是对教育温度的理解。
而这样的一种温度除了在画作和教学,于生活之中也被学子真实感受到。一位被采访的同学讲了这样的一件事:“在我读研期间,因为封校的原因和沈老师只能在学校会面。有一天下了大雨,沈老师为了不耽误我们时间冒着雨来给我们修改论文,当时沈老师忘记带伞,我们把沈老师送到校门口后,沈老师怕我们因为他而耽误论文修改,让我们把伞撑走,自己一个人淋着雨回去了。”在课堂上,沈教授也是一位极具耐心的人,他不厌其烦地为员工修改作品,对于和员工不一致的观点,他始终以开放、真诚的态度去理解、接受和探讨。真诚、勤奋、负责,几乎所有被采访的学子都能从沈教授身上发现这些特质。言传身授,这些特质也感染了他们,激励他们在学术上的探索。
《火种》是沈祥胜老师对历史的理解,也饱含着对当代老员工人才的希冀。沈老师甘做教育“火种”,将温度传递给更多的人!
图一.沈祥胜老师在课堂
图二.沈老师在创作